颐和园景点介绍资料(颐和园的景点介绍)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颐和园景点介绍资料,以及颐和园的景点介绍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 1,中国园林之颐和园
- 2,北京 _ 颐和园地区名胜古迹、简介,都在这里,建议收藏
中国园林之颐和园
山水之间,有林木装饰;亭台楼阁,有花鸟点缀;游人一步一景,可享山林之乐,得林泉之趣也。如此诗情画意之景观,尽在中国园林中。
中国古典园林,是人类文明的重要遗产,被举世公认为世界园林之母、世界艺术奇观。历经漫长岁月的打磨,中国园林以江南私家园林和北方皇家园林为代表,打造了艺术与自然兼具、富有中国特色的山水园林形式,其独到、精湛的艺术风格风靡全球,广受好评。
在一座座建筑富丽、气势宏伟的皇家园林之中,颐和园是现今中国保存最完整的一座,被誉为“皇家园林博物馆”。
赤水旅游景点(赤水旅游景点大全图片)
颐和园(图自图虫网)
皇家宫苑
坐落于北京西郊的颐和园,始建于清乾隆十五年,前身为清漪园,以昆明湖、万寿山为基址,总面积约290公顷,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座兴建完成的大型皇家宫苑。
北京的西郊地区有一燕山余脉与玉香山相靠,名为瓮山。瓮山脚下有一泉水汇聚而成的湖泊,在历史上先后有大泊湖、瓮山泊、西湖等称谓。
早在金贞元年,金主完颜亮在该地修建“金山行宫”。明弘治七年,瓮山的南坡建有圆静寺,后有明武宗在西湖边修建行宫,名为“好山园”......历代的寺庙修建、景观改善等活动,使得瓮山一带成为著名游览胜地。就连瓮山西湖都有比肩杭州西湖之势,享有“环湖十里为一郡之胜观”的美誉。
颐和园佛香阁景区(图自图虫网)
成都自驾游攻略和凤凰古城自驾游攻略
清乾隆十五年,乾隆帝为庆祝母后寿辰,欲要在瓮山西湖兴建清漪园。他先后修整了玉泉山一带的泉眼和水道,并开拓、疏浚西湖,以提供农田灌溉和园林用水。与此同时,乾隆帝还将西湖正式更名为昆明湖,将瓮山改名为万寿山。
清乾隆二十九年,耗银480余万两的清漪园终于落成。清漪园是以杭州西湖为蓝本,并吸取江南园林的设计手法、模仿其他著名的山水名胜而建,整体的建筑和装饰绘画具有相当高的艺术价值和欣赏价值。
1860年,清漪园被英法联军的一把大火烧毁,损坏严重。随后,慈禧太后下令重建清漪园,并改名为颐和园。
新中国成立后,几经修缮,颐和园陆续复建了四大部洲、苏州街、景明楼、澹宁堂、颐和园博物馆、耕织图等重要景区。
颐和园苏州街景区(图自图虫网)
1961年,颐和园成为第一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998年,颐和园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自此,以颐和园为代表的中国皇家园林成为世界文明的有力象征。
建筑特色
颐和园集传统造园艺术之大成,既继承了我国历代皇家园林恢宏富丽的传统,又大量汲取江南私家园林的造园艺术菁华,在掇山理水、建筑布局及借景效果等方面都达到了极高的成就。
颐和园的空间布局极为清晰明了,可分为前山前湖、后山后湖和宫殿区三大块。前山前湖主要由万寿山南部山体、佛香阁建筑群以及昆明湖所构成;后山后湖包括万寿山北部山体、大型佛寺建筑群以及一条从昆明湖延伸到山北的千米长河;宫殿区在万寿山的东南面,早期它的面积并不大,慈禧太后重修时大大增加了该区的建筑比重。
颐和园(图自图虫网)
在造园手法上,颐和园追求自然、因地制宜,形成了局部各有层次、整体画面和谐的艺术风格。
首先,颐和园以轴线的巧妙设计来体现整体的秩序感。一条主轴线在前山,从佛香阁向南、向下直到湖边;另一条主轴线在后山,从须弥灵境向北延伸到北宫门。两条主轴线前后贯穿,又略微错开,有序串联起一座座错落排列的建筑物,强化山上建筑与湖水景点的呼应关系,达到凸显园林内主体建筑的效果。
其次,颐和园采用借景的手法,进一步扩大了园林的观赏趣味与艺术品位。所谓借景,即是将园外甚至更远的景观组合到园内某一方向的立面景观中,使之景深增加、层次丰富,令游人在有限的空间内观赏到无限的景致。
颐和园(图自图虫网)
威海景点分布图
颐和园的借景,一是容纳了园林西面的玉泉山以及更远处的百望山;二是与东面的圆明园、畅春园,西面的静明园、静宜园等构成互对借景的关系;三则打破边界,与园外的田园风景融为一体。这样的设计,使得人们在万寿山上无论朝什么方向望去,都会看到由山水、田野、村舍、宫殿、寺庙等景物所构成的一幅宽广美丽的风景画卷。
乾隆皇帝徜徉于万寿山、昆明湖之间,情不自禁地吟出了“何处燕山最畅情,无双风月属昆明”的诗句。如今,颐和园青山横卧、古木成林,景点建筑变化无穷,是畅情纵玩之佳地,亦是皇家园林之典范。
来源: 中国网、颐和园官网、中国名园
本文部分图文收集于网络,如有侵权,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请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
北京 _ 颐和园地区名胜古迹、简介,都在这里,建议收藏
颐和园是中国现存最完整、规模最大的皇家园林。位于北京城西北郊,主要由万寿山和昆明湖组成。颐和园是清代的皇家花园和行宫,其前身清漪园1860年被焚毁,1866年经重建,改名颐和园;1900年,颐和园又遭八国联军严重破坏,1902年再次修复。早在元明时期,这里就以其优美的田园景色成为“壮观神州第一”的著名游览胜地。颐和园内的建筑结构皆以自然山水为基础,其建筑形式多模拟江南名胜古迹,或肖其意,或仿其型,因地制宜地创建了众多绚丽恢宏的廊、桥、亭、榭、殿、宇、楼、台。
万寿山景区万寿山原名瓮山,传说有一位老人在山上掘出装满宝物的石瓮而得名。清乾隆十五年(1750),乾隆为了庆祝其母60岁生日,将瓮山改名万寿山。万寿山地处颐和园的中心部位,荟萃了园内建筑精华,是宫廷功能、宗教功能、园林功能的集中体现。中间高耸的万寿山前山景区建筑最多,也最华丽。整个景区由两条垂直对衬的轴线统领,东西轴线就是著名的长廊,南北轴线从长廊中部起,依次为排云门、排云殿、德辉殿、佛香阁等。
佛香阁佛香阁踞山面水,为全园建筑布局的中心。“佛香”二字来源于佛教对佛的歌颂。佛香阁建于乾隆十五年(1750),后被烧毁。光绪十七年(1891)重建,耗银78万两,是重修该园花费最大的工程项目。该阁仿杭州的六和塔建造,筑在万寿山前山的巨大石造台基上。这座台基包山而筑,把佛香阁高高托举出山脊之上。佛香阁结构复杂,气势磅礴,是座艺术价值很高的古典建筑。塔内供有接引佛(即阿弥陀佛)。慈禧崇信佛教,每逢农历初一、十五在此烧香拜佛,以求神灵保佑。据说颐和园的设计集中了全国的景色,如南湖岛上的望蟾阁仿武昌的黄鹤楼,十七孔桥仿卢沟桥,后山的苏州街是仿苏州的买卖街而建的。
排云殿排云殿是专供慈禧皇太后祝寿的地方。当年,每当农历十月初十慈禧过生日这一天,这里鼓乐齐鸣、仪仗威严,慈禧坐在排云殿内的九龙宝座上,四旁香烟缭绕。光绪皇帝向着排云殿行三跪九叩首的大礼;王公大臣们按辈分和官阶分别跪侍在排云门内,金水桥的桥南桥北,三品以下的官员全都被安排在排云门外行礼。慈禧每次祝寿都要大肆挥霍,不仅在园内张灯结彩,而且在紫禁城到颐和园沿途分设60段点景,建造经坛、戏楼和彩棚等数十座。据说当时北京城出现了一副“万寿无疆,普天同庆;三军败绩,割地求和”的对联,猛烈抨击慈禧的腐败行为。如今,排云殿内基本按当时的原状陈列,其中的许多珍奇展品都是王公大臣们在慈禧七十岁生日时所奉献的寿礼。
昆明湖昆明湖约占全园面积的3/4,与密云水库相连,原名瓮山泊。清代乾隆年间,乾隆帝以为母祝寿、兴修水利和操练水师之名,将瓮山泊仿杭州西湖大加扩展,并据汉武帝挖昆明池练水军的典故而改今名。昆明湖以西堤及一条短堤为界,将全湖划分为三个水域,并据道教“一水三山”之说,分别于湖上筑有南湖岛、藻鉴堂和治镜阁三座岛屿,以象征神话中海上的蓬莱、方丈、瀛洲三座仙山。其湖水浩淼,山岛耸峙,堤桥多姿,建筑宏丽,风光绝佳,是京城难得的一处山水胜境。
昆明湖西堤昆明湖西堤在颐和园昆明湖西部点景长堤上,是清乾隆时仿杭州西湖苏堤建造的。堤上有界湖桥、玉带桥、镜桥等6座桥,各桥形式不同,含义有别,极富趣味。其中的玉带桥最为著名,为六桥之冠。桥用大理石和汉白玉雕砌而成,拱高且薄,形若玉带,故名。玉泉山的泉水从此桥注入昆明湖。相传当年慈禧太后曾倒骑驴跨越此桥。堤上除6座小桥外,没有任何高大建筑,因此显得深邃沉静,与万寿山前山热烈的风景形成强烈的景观对比。西堤南部坐落的景明楼,是乾隆帝仿湖南岳阳楼而建的。其名取自宋范仲淹《岳阳楼记》中的“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之句。该建筑由三座高低不一的两层楼阁组成,前后临水,视野开阔,是当年帝后们游乐赏景的最佳景点之一。
石舫石舫是昆明湖的又一著名建筑,建于乾隆十二年(1755)。乾隆引用唐代魏征“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典故建造,象征清朝政权稳如磐石,“永不能覆”。作为建筑形式,“舫”是从临水的厅堂发展而来的。昆明湖石舫主体由大理石雕成,1860年英法联军将舫上楼阁烧毁;1893年重建时,改为西洋式楼阁,并配以彩色玻璃窗;两层船舫各有大窗,细雨蒙蒙之时,慈禧坐在窗前,一面品茗,一面欣赏窗外雨景。船体突出四个水龙头,每当大雨,楼顶雨水从四角的空心管流下,由龙口吐出,十分奇巧。
十七孔桥十七孔桥坐落在宽阔的昆明湖上,飞跨于东堤和南湖岛之间,用以连接堤和岛,为园中最大石桥。这座石桥宽8米,长150米,由17个桥洞组成。石桥两边栏杆上雕有大小不同、形态各异的石狮500多只。十七孔桥上所有匾联均为乾隆撰写。桥南横联刻有“修凌波”四个字,形容十七孔桥如同一道彩虹,飞架于昆明湖碧波之上。桥北横联“灵鼍偃月”又把十七孔桥比喻成水中神兽卧如半月之状。在桥北面的另一副对联写着“虹卧石梁岸引长风吹不断,波回兰浆影翻明月照还望”,描写出在优雅宁静之夜,此处风景更加怡人的情景。
宫廷区——谐趣园谐趣园是乾隆下江南时,看中了江苏无锡惠山脚下的寄畅园,在这座皇家园林中仿其意而建造的,保留了江南园林的灵秀之气,被称为“园中之园”。乾隆《惠山园八景诗序》称:“江南诸名墅,惟惠山秦园最古,我皇祖(康熙)赐题日寄畅,辛未春南巡,喜其幽致,携图以归,肖春意于万寿山之东麓。一亭一径,足谐其趣。”园中央为荷花池,环池有涵远堂、瞩新楼、知春堂、澄爽斋等13座楼台堂榭,并用百间迂回曲折的游廊相沟通。室外廊边花木扶疏,竹影参差,山泉急湍,富有江南园林情趣。1860年毁于英、法联军,又于光绪十九年(1893)重修。谐趣园是我国北方地区最具江南园林特色的公园。
宫廷区——长廊颐和园长廊婉蜒于万寿山南麓、昆明湖北岸,是颐和园的主要建筑之一。它将如画的景区、景点串联一线,似为旖旎的风光镶上了画框,使湖山之间的景色层次分明。长廊以建筑形式独特、绘画丰富多彩,被誉为世界上最长的画廊。在长廊漫步,景随步移,廊内的有趣画面与廊外的楼台亭阁,使人目不暇给,兴趣盎然。长廊共273间,全长728米,中间建有象征春、夏、秋、冬的留佳、寄澜、秋水、清遥四座八角重檐的亭子。长廊彩画题材十分广泛,有花鸟、树石、山水、人物等。乾隆皇帝曾派宫廷画师到杭州西湖写生,得西湖景546幅,这些湖景被悉数移绘到长廊画廊的梁枋上。20世纪60年代,还增绘了具有民族特色的彩画14000多幅,使长廊成为名副其实的画廊。
喜欢的朋友可以关注我,欢迎大家点赞、评论,在留言区留言讨论!
加载中,请稍侯......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