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到西安自驾游攻略(武汉西安自驾游攻略)
本篇文章给大家谈谈武汉到西安自驾游攻略,以及武汉西安自驾游攻略的知识点,希望对各位有所帮助,不要忘了收藏本站喔。
文章详情介绍:
- 1,近乡情怯——武汉和西安探亲游2023年4月12日至21日(之四)
近乡情怯——武汉和西安探亲游2023年4月12日至21日(之四)
江汉关是武汉市的地标,旅游者称为打卡地,其实是中国近代史的一座屈辱标志。我在武汉上小学时,只要出机关大门向左看,第一眼肯定是江汉关上的大钟楼,因为江汉关是方圆几十里内“一览众山小”的西洋风格建筑,周围都是各种破旧的小平房。可以说,我是看着江汉关长大的。
然而,直到我进入中国人民大学清史所从事明清史和中国近代史研究之后,才知道江汉关的真正由来。江汉关在时时提醒着只知埋头赚钱的人们,别忘了落后挨打和由无数屈辱事件组成的中国近代史。谁说过:人类唯一应当记取的历史教训就是,人类从来没从历史中汲取教训。
这张照片是江汉关博物馆内的藏品
这张照片是江汉关博物馆内的藏品,是我小时周围建筑中鹤立鸡群般的存在,塔楼大钟是大人们校准手表计时的重要参照。钟楼会定时发出音乐响声,据说过去是播放《女王万岁》,解放后改为《东方红》,现在不知道是啥动静,因为参观时间太短,没听见响声。
武汉江汉关博物馆
武汉江汉关是中国现存的三座近代海关建筑之一,过去从未设立博物馆,是2012年才改建此馆,我当然要参观一下。在江汉关下居住了八年的我,当时哪里知道这座洋式大楼的来历。这座大楼与近代中国的两段屈辱历史相关,一是鸦片战争中八国联军侵华,二是抗战期间成为侵华日军的船舶运输司令部,新中国建立后改称武汉关,是海关的办公楼。据我所知,武汉人还是习惯称为江汉关。
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战败的清政府被迫与英、法等列强签订了《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等不平等条约,汉口于1861年开阜,翌年设立江汉关。在中国的华中核心地区建立的海关,竟然是由外国人操纵,成为列强攫取在华利益的税关,真是奇耻大辱。
云南景点介绍攻略 云南景点分布图
下边这张图是洋人在租界区设立的法庭旧景,虽然有中国官员居中摆样子,但全部审判是由洋人操纵并决定的,就是臭名昭著的“领事裁判权”。租界是列强的“国中之国”,租界内甚至设有列强自己的法庭和监狱,而代表中国的清政府无权过问,窝囊呀。
另一方面,列强在榨取中国财富的同时,把西方近代对国家的管理制度和方法也带进了中国,英国人赫德担任总税务司的中国海关总署,其管理制度的严密和高效,也让中国见识了什么叫先进。列强设立的海关、邮局、电报、铁路、航海等一系列强国的举措,都给落后的中国带来全新的视界。
因此,“师夷之长以制夷”成了中国近代洋务运动的口号,我们必须向侵略者学习,这或许是落后挨打得到的有益启示。武汉在中国近代史中是最先睁开眼睛看世界的先驱,汉阳兵工厂等众多革新项目在武汉出现也就不奇怪了。武汉是从传统的内陆市镇向近代先进城市蜕变的先行者,博物馆内再现了昔日旧景,打字机、电灯、电话、钢笔等等先进器物,都是中国人从未见过的。这么说绝无感谢侵略者的意思,就像明末清初的西洋传教士把《圣经》和天文望远镜、西洋历法同时带进中国一样,落后挨打的屈辱现实使得中国人看清了与世界先进国家的差距,认清了奋起直追的方向。
博物馆内的展品非常丰富
看到博物馆的展品,我由衷为今天的中国喝彩,为做一名中国人而自豪。当然,也为我好歹当过八年武汉人而得意,呵呵。
给几个妹妹说说近代史,她们挺爱听。
博物馆内的展品非常丰富,无法为大家全部展示,只能简短聊聊感想,各位有兴趣自己来参观就是了。
馆藏旧照,洋人在江汉关外利用沙包布置的军事工事
同样位置,在昔日洋兵驻守的江汉关下,三姐妹正在讨论去哪儿吃饭,是不是“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了
参观完毕,三姐妹讨论去哪儿吃饭。
江汉关这一道道凸起的墙面,多少次浮现在脑海中,非常像我在北大荒支边时见过的俄式建筑“木刻楞”的圆木墙面,或许这就是“木刻楞”的艺术化。
兴之所至,赋诗几句,打油水平,一笑而已:
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已改鬓毛衰。
儿时伙伴无处觅,江汉关下有大爱。
六十花甲弹指过,七旬伉俪童心在。
万里长江可为证,江城永存我情怀。
我们乘坐公交车行驶在沿江大道上,八四告诉我,江边这个“武汉轮渡武汉关码头”的马路斜对面,大体就是原来的“海员俱乐部”的位置。我急忙抢拍了一张照片,还算清晰。但更清晰的是我脑海中当年的海员俱乐部,那是曾经带给我多少快乐的地方。
大连老虎滩景点介绍跟大连景点介绍
海员俱乐部不仅对航运系统的职工们开放,对武汉市民也开放。俱乐部包括一个标准游泳池和一家电影院,还有个能跳舞的露天舞厅。我对舞厅没兴趣,这个舞池不跳舞时还用来滑旱冰,就是那种四个轮子的旱冰鞋。旱冰鞋按小时出租,我是在舞池里学会的滑旱冰。电影院大堂里挂着一串当时的电影明星剧照,诸如白杨、王晓棠、田华、于洋、王心刚等等。没想到的是,我现在竟然也成为一名影视编剧,而且我写的电视剧《大舜》、《女子军魂》、《那些年,那些事》等也在全国各地热播过,编剧捧红了众多明星,自己却不会成为“明星”。
在俱乐部的游泳池内,我是小学三年级就学会了游泳,而且可以不间断地游一千米。爸爸是我们家的游泳总教头,先教会大哥和二姐,二姐考进了武汉体育学院游泳专业的预科班,是我家唯一的游泳科班出身。
1966年7月16日毛主席畅游长江纪念日
八四带我们去参观“毛主席畅游长江纪念馆”,这让我挺兴奋,真不知道还有这么一座纪念馆。纪念馆前边有一艘小艇,那是当年毛主席乘坐的游江艇,注意艇首上的编号“66—7、16”,那是毛主席乘坐这个小艇畅游长江的日子:1966年7月16日,是他在73岁高龄最后一次游长江的日子,他老人家前后在长江畅游过18次,令人敬佩。
老伴儿既然来了,也留个影,但这个时间点,她正在北京读初中一年级呢。两年后,她支边去了内蒙古巴彦淖尔盟乌拉特前旗一个叫“刁人沟”的地方开山采石,她没赶上畅游长江,却在上山下乡的大风大浪中游了六年,采石场的那种苦累也是一言难尽。
既然来了,也在这儿留个影
这就是毛主席畅游长江纪念馆,挺雄伟吧!
她们没能参加横渡长江,却都是“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时代的见证者。
1956年5月31日,63岁的毛主席第一次横渡长江,写下“才饮长江水,又食武昌鱼。万里长江横渡,极目楚天舒”的名句,从此开始了群众性的横渡长江活动。
这一年,我家已经搬来汉口,后几年间爸爸带着大哥和二姐开始参加横渡长江活动。我记得横渡长江是从武昌的长江大桥岸边下水,在汉口的滨江公园上岸,我爸爸和大哥、二姐都不止一次参加过横渡长江并拿到纪念章。我学会游泳后也技痒想报名,可当时不接受小学生参加。听二姐说,横渡长江时如果起风则水急浪大,下水开始就要向对岸提前设定的目标发力,不然就会被湍急的水流冲过滨江公园的终点线,直到下游才能上岸,许多人因此而拿不到纪念章。
横渡长江的当天,我曾经站在江堤上挤在众多观战人群中喊哑了嗓子,为在水中劈波斩浪的爸爸和大哥、二姐加油。他们肯定听不到,其实我也看不见他们。在长江的汹涌波涛中,只见无数小黑点在游动,哪里分得清谁是谁。能看清的只有许多保驾护航的小木船,在波浪中起伏前进。江堤上人潮涌动,红旗飘飘,锣鼓喧天,甚至有舞龙表演,好不热闹。
我爸爸带领二航局的男女青年职工们在长江边练习游泳,准备参加横渡长江活动。
这张老照片中,右后边的就是我爸爸。在长江的江边,他亲自下水组织二航局的男女青年职工们练习游泳,准备参加横渡长江活动,珍贵吧。
当年武汉横渡长江时的盛景,只能再现在照片、模型和记忆中。
我怀念那个让人激动的时刻,尤其是看见这座只有“龙王庙”字样而没了龙王爷的旧址,更是想起当年——
龙王庙旧址
当年武汉横渡长江时的盛景
龙王爷跑到江边起舞,难怪龙王庙里没了龙王。
下边这个位于江滩公园内的艺术化雕塑,是长江水位最高点的标志。1954年8月18日是解放后长江水位的最高位置,决堤的危险随时可能发生,武汉人民的紧张程度可想而知。不过,这时我家还在北京,翌年才到武汉。在武汉的八年中,每当江水暴涨时全市人民都会集体抗洪,男女老少齐上阵,在暴雨中用沙袋加高加固江堤,那紧张情景我记忆犹新。
江滩公园内的艺术化雕塑,是长江水位最高点的标志
1954年8月18日是解放后长江水位的最高位置
长江水位再高,也没有武汉市的大楼高。
八四带我们去往下一个景点的公交车上,我不禁感叹武汉市对全国老年人的优待政策真好。只要年满65周岁的中国公民(注意是中国公民,而不是仅限武汉市民),出示合法证件(北京老年卡或身份证),即可在武汉市免费乘坐公交车、城铁、地铁和轮渡,也可免费参观许多景点,这也太温暖了!尤其是对我这个阔别六十年又重返故地的老武汉市民感触尤深,找到了回家的温暖感觉,为武汉市的惠老政策点个大大的赞!
在武汉的公交车上
坐轮渡去武昌,栈桥可随长江水位上下浮动,现在是枯水期。
我和老伴儿都曾是拥有武汉市户口的湖北伢,我找到了黄陂街旧址,再去寻找她的居住旧址和老故事,肯定也是我们怀旧之旅的重要目的。
我们过去生活的长航系统各单位都在沿江一带办公,也就是往日列强的租界区,现在都是房地产的黄金地段“江景房”。除了保留具有历史价值的洋房之外,其余建筑基本上都拆除了,连我生活的二航局都片瓦不留。然而老伴儿一家住的老洋房原封不动地保留了下来,真让我羡慕。
下边这处仿古建筑是武汉市委的礼堂,因其特殊地位也保存下来。途中能看到的基本上都是过去租界区的老洋房,看着挺眼熟。
汉口国民政府外交部旧址
武汉市在中国近代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许多重要事件的发生地,可谓处处都有老故事。来武汉旅游,最有文化的行动是查阅老故事的发生地并做实地考察,这才是增长见识的文化旅游方式。单纯找寻网上吹捧的什么打卡地,人挤人地瞎看一番,给你留下的只是烦恼和一身臭汗,咱不干那种事情。
适合情侣的旅游景点(国内情侣旅游景点排行)
在老伴儿幼时就熟悉的一位小姐姐引导下,我见到一处在极偏僻巷子内的名人旧居,就是中共党史上著名的“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事件中,那“半个布尔什维克”的住处。这事情说来话长,我简短说吧。
1927年,中国有一批在前苏联莫斯科中山大学留学的激进学生,其中有二十九个学生自称是“共产国际最坚定的支持者和当时中国共产党内瞿秋白路线的反对者”,由于其中一个叫徐以新的学生对此摇摆不定,故称他只算“半个”。后来,这“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中有的成为坚定的革命家,有的成为叛徒,有的不知所终,各有出处。建国后,对“二十八个半布尔什维克”的说法予以否定,认为既不符合事实也不准确。
宝润里5号
在这条叫做“宝润里”的短巷子尽头右手有外凸窗的二层小楼,就是那“半个布尔什维克”徐以新先生在解放后的住处,这在当时也属高级住所了。这故事很冷僻,估计多数武汉人都不知道,但在我看来,旅游就是边找故事边玩耍,这才是有滋味儿的文化之旅。所谓“留心处处皆学问”,此之谓也。
老伴儿一家在武汉居住的地方曾是近代著名的“金城银行”大楼,所以这一带的地名也叫“金城里”。您说,住在“金城”里边的人该有多少钱?呵呵。
关于这座大楼的故事,咱们走到地方再说。
精彩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