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走在儒溪的街头巷尾,仍随处可见古井、古榕、古祠堂、古炮楼、青石板路等古迹。还有世世代代相传的儒溪八景:儒林首第、三元榕荫、岗背敲经、拱桥晚望、云龙反照、石狮沐浴、四甲松涛、方井流香。
如今仍留存的只有儒林首第、三元榕荫、拱桥晚望、方井流香四个景色的遗迹。
伫立在村口的赵家炮楼,在战乱时期守护着儒溪人的平安。
•01•
儒林首第
位于现在儒溪村赵家炮楼西面,是古时进入儒村的第一道门楼。因儒村旧时有“儒林”之誉,故称儒林首第。可见当时儒村乡民崇文尚礼的风气正盛。
据说当时门楼被拆毁,这块石匾曾作为儒溪旧大桥的基墩,在2008年大桥重建时,才被挖掘出来。
•02•
儒风盛,人才华美
儒溪自古崇文尚读,不同时代都名人辈出。北宋时期,有与范仲淹、欧阳修、尹洙被尊称为北宋四贤的余氏先祖余靖。光绪年间,有高中翰林进士的余赞年。还有乾隆年间义修西樵山三湖书院的岑怀瑾,赠书大使石景宜博士。
儒溪村保留着非常多的公祠,后人可以借这些公祠了解先人的丰功伟绩。
•03•
拱桥晚望
拱桥坐落于永平古市的西入口处,此处一条小河涌把儒村一分为二,东北面为上儒,西南面为下儒。因为此桥用碎石堆砌成拱形,横跨在河涌两岸,故称“拱桥”。
儒溪拱桥是南海区不可移动文物。
•04•
方井流香
方井位于下儒方井村中心,井口呈正方形。镶嵌在方井四周的是红米石,其产于西樵山的红褐色粗面岩。明嘉靖四年,巡按两广御史屠应坤上奏朝廷,严禁开采西樵山石,红米石使用才逐渐减少。几百年来,井台护石历经磨损,井水却甘甜依旧。
听村民回忆,村里遇大旱之年,四周河涌和水井均已干涸见底,唯独方井仍泉水不断,解决了村民的用水之困。
除了文物古迹,儒溪村里最常见的是民居。无论是旧时的青砖房,还是如今建起的小平房,都带着岭南水乡建筑的特点。
在南海这个湿度过重,连润肤水都能省下的地方,青砖房的设计能阻隔不少的湿气,给南海人冬暖夏凉的体验。沿路看见的民居在阳台处还镶嵌了一些黄色的花砖,让本来朴素的房子立刻变得生动起来。
儒溪村的民居
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即将开幕
儒溪村即将迎客
昔日修筑的桑园围在现代南海人的加固下,仍然在守护南海这片土地。
2021年,南海区正式发布以“桑园围”为起点,连接12条河涌、8个文旅景区、44个乡村,全长58公里的“桑园围水脉”复兴计划。
作为首届南海大地艺术节8个艺术分区之一的儒溪村,将呈现由中外艺术家创作的当代艺术作品,青砖瓦房、板石路、交错的河涌、水道两岸的榕树、曾经守护村庄安全的炮楼等元素都将成为创作的灵感,希望借此拼凑出一幅典型的岭南水乡画卷。让每一个来到儒溪村观展的人,能在忙碌的城市生活中抽离出来,感受到浑然一体的艺术氛围与岭南水乡气息。
水是这里的主线,人们依水而居,因水而盛,与水共生。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将以展示“水”为主要线索,向大家讲述桑园围水脉之村的兴盛故事。
西樵山下
两江岸边
桑园围里
龙狮声中
让我们重回
最初的湾区
佛山发布编辑部
来源:南海旅游、佛山新闻网、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西樵文学协会、西樵儒溪
图片:宋兹檀、西樵儒溪、广东南海大地艺术节
责编:赖嘉华、邵毅东
审校:李敏贤、陈婉萍
精彩评论